血吸蟲廣泛流行于亞洲、非洲和美洲,,是世界上第二大重要寄生蟲,,嚴重危害全球公共衛(wèi)生安全。日本血吸蟲病以肝臟蟲卵定植,、炎癥,、肉芽腫和慢性肝纖維化為重要臨床特征,其病理機制尚未完全明確,。質(zhì)譜成像技術(MSI)是一種將質(zhì)譜的分子特異性與空間成像信息相結合的技術,,可為觀察疾病進展提供精確的方法。
近日,,江蘇省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所在國際熱帶病領域知名期刊《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》上在線發(fā)表了題為“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 reveals spatial metabolic variation and the crucial role of uridine metabolism in liver injury caused by Schistosoma japonicum”的研究性論著,。
該研究采用空氣流輔助解吸電噴霧電離質(zhì)譜成像(AFADESI-MSI)技術,檢測感染日本血吸蟲的小鼠肝臟組織中的代謝物,,并將其肝組織分布進行可視化分析,。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在感染早期和慢性期,,分別檢測到21種和25種不同的代謝物,。在慢性感染模型中,口服吡喹酮(PZQ)顯著緩解了大多數(shù)代謝紊亂,,包括脂肪酸和嘧啶代謝,。此外,研究還發(fā)現(xiàn)尿苷代謝的關鍵酶Upase1在感染6周后顯著上調(diào),,肝臟尿苷水平與多種脂質(zhì)相關代謝物的豐度呈負相關,。進一步研究表明,體外補充尿苷可抑制LX-2細胞的活化,通過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γ(PPARγ)途徑恢復脂肪酸代謝穩(wěn)態(tài),,并發(fā)揮抗纖維化作用,。本研究結果為深入探索血吸蟲病相關肝病的分子機制奠定了基礎,并為未來藥物開發(fā)提供了重要的候選代謝物,。
Fig 3(A-C). In situ visualization of crucial metabolites and metabolic pathways in the 6w vs. control.
江蘇省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所黃玉政研究員和南京醫(yī)科大學基礎醫(yī)學院劉新建副教授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,;江蘇省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所已畢業(yè)研究生薛慶凱和在讀研究生周翔宇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。
論文鏈接:https://journals.plos.org/plosntds/article?id=10.1371/journal.pntd.0012854
2025.03.06
2025.03.06
2025.02.17
2025.02.05
2025.02.05
2025.02.05
2024.12.27
2024.12.27
2024.12.23
2024.12.06